經常在鴿報上看到討論有關近親繁殖的文章,
但是,我對大部分這些文章的觀念都不以然。
簡單的說,
假若我們按照孟德爾定律給鴿子進行近親繁殖,
那准會失敗的。
若以某些遺傳素質做基礎來應用孟德爾定律,
對這些素質來說,繁殖出來的成果的確是很可觀的。
但是,
最後你也只能夠育殖出體型很漂亮的奧林匹克標準鴿,
卻不是冠軍賽鴿或王牌鴿。
賽鴿或賽馬的比賽素質首需以量的遺傳作基礎。
佐治•孟德爾的發現關乎到豌豆的顏色和種籽的大小,
但是卻沒有涉及每畝可以生多少豌豆這個問題。
若論賽鴿,這第二個涉及量的指標卻是必須加以考慮到的。
近親繁殖不是一個程式而是一個很宏大的觀念。
近親繁殖是一具很大的樂器,
不同演奏者將會奏出不同的音調。
讓我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當我們手上掌握有超級種鴿時,
近親繁殖將能發揮它的最高利效。
這個時候,我們獲致成功的機會將很高。
假若你已確定舍內某羽種鴿的育種價值--被你重視超級種鴿者—-
我建議你讓它跟它的最佳親子配對(這就是父配女或母配子的近親配對)。
接著,這種近親作出的子鴿也有很好的翔績且育種價值也可以被肯定的話,
你獲致成功的機會將更大。下文將進一步解釋其中的原因。
當我們利用一羽翔能傑出的選手鴿當種鴿時,
成功的機會將會很高,
但是,假若我們同時還讓這種翔能已被肯定的選手鴿跟傑出種鴿作近親時,
成功的機會卻是最高的。
賽鴿的翔賽素質決定於好些因數作用的組合。
這些因數可以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組合。
比方說,某羽鴿子的翔態能很穩定,
但是也有些鴿子卻是極不穩定的。
由於不同的素質其遺傳模式也不盡相同,
因此,本身賽績很傑出的鴿子卻不一定可以將本身的優質遺傳其子鴿。
我將會就這個問題再作解釋。
利用近親繁殖進行家系繁殖
此法有異於一般的育種法。
假若某舍已擁有一系算是相當穩定的鴿子時,
鴿主們大都希望用現有的鴿子自己育殖選手鴿和種鴿。
他們會利用近親,目的是希望鴿子的優質能在下代顯現。
不過,這是很不容易的。
下代鴿子的飛速可能會下降。
而經驗豐富的鴿友卻會在這個時候好好的計劃雜交繁殖以預防這個問題發生。
極近親也可以用較遠的近親來代替,
這時鴿系的活力仍然可以保留下來----但終究要利用到雜交。
可是,很多鴿友始終都不願意引入新血系。
那他們該怎辦呢?
假若某系鴿子歷經數世代近親卻沒有新血緣被引入的話,
子代鴿所擁有來自基礎種鴿的遺傳因數將會很密集----好的因數和壞的因數都一樣。
儘管鴿友用較遠的近親(近系)來代替極近親也好,只要代數一直繁衍下去,
最後將會出現相同的狀況。近系繁殖做了幾回後,
它所生的效應就等於一回極近親。
我要指出的是:這時鴿系的活力和翔能素質都會被減弱。
這也是這些鴿友甚一般都要大量繁殖仔鴿的原因,他們將其中最好的挑出來,
剩下來的(其實是被淘汰的)則被賣走。
他們自己將最好的都留下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就因他們每次於挑選仔鴿時都將活力高的分子留下來,
可是,這些仔鴿雖然都是近親子代,
但是近親效應卻沒有在它們的身上顯現出來。
因此,對原系來說,
這些鴿子的大部分遺傳因數或多或少都屬“異型接合體(heterozygotic)”----換句話說,
這時已完全失去近親繁殖的意義了,
若只看它們的血統書的話,
原系某些名鴿出現的頻率會很高,
然而,它們卻不一定帶有很多這些基礎鴿的理想遺傳因數。
假若鴿舍規範不大者,
這時鴿主所遇到的問題更棘手,
這因理想遺傳因數的組合模式的隨機率會更低,
會育出理想組合模式的仔鴿更不容易----儘管他們不去計較這時是否已失去近親的意義,
甚或他們對這個問題一點也沒有觀念和認識也好----但事情卻一定會發生的。
無可避免的,這些鴿舍鴿子的翔能會越來越低落,
配對的選擇也越來越困難。
利用近親下一次雜交作準備
在動物的雜交史中有一個廣被接納的觀念,
試行雜交前首先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它們的父母祖代先行近親,
跟著再行雜交,結果會相當理想。
我相信,這一個方法在鴿界不可能很流行。
我要在這兒做一個詮釋:這是一個絕佳的方法,
我們可以將結果加以預測,
但是,其中還是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則必須注意,
否則還是徒勞無功的。
在利用以進行雜交的父母鴿的遺傳因數能夠
生理想的組合時,
才能導致好得讓你不敢相信的結果。
無論如何,
假若雙親鴿都不具備這些因數的話,
先行近親卻一點用處也沒有。
要是父母鴿雙方於各別進行雜交時都會生很好的子鴿者,
那,我們讓它們各自先行近親卻又是相當聰明的方法。
依這一方式便可以將兩系鴿子的理想因數先保留下來,
這是我們育出好鴿的基礎依據。
要是真的可以這樣子的話,
事情就更明顯了,
第一回父母兩系各別進行近親的目的可不是要育出翔能特別高的選手子代,
這些子代卻是再下一代仔鴿的育種作儲備的,
利用這兩個近親子代的鴿子作雜交時,
將可育出非常傑出的第二代選手鴿!
翔賽和育種價值可能是兩回事
這或許有點奇怪,
但事實上卻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有些鴿子絕對不是很好的選手鴿;
假若我們利用這類鴿子的賽績作配對選擇指標的話,
那將是一項很大的錯誤。
利用這類鴿子作近親是沒有好結果的,
但當讓它們雜交異系鴿時,
所出仔鴿的活力和翔能卻又會異常的優異。
就讓我將本身的一些實際經驗告訴你。
舍的基礎種鴿是列茲美特----馬太依斯系的“老明朗46(Old Klaren 46)”號。我約於20年前便利用這系鴿子進行近親,方法是讓它的孫代互配。我進行近親時也相當謹慎,在同一個期間內絕不會讓兩系鴿子一起進行近親。因此,我可以確定只有“老明朗號”這一系在進行近親,沿用這一個原理,我尚利用“明朗”號的直子跟其孫配對。經這樣子的配對後,所出仔鴿都含有極濃的超級種鴿“老明朗46”號的優質遺傳因數。
在獲得好一些優秀的近親鴿後,跟著我便試行雜交以證明我的理論:利用一羽超級種鴿先行近親,然後再展開雜交。我設想跟這些近親鴿雜交的理想物件乃我舍的詹森鴿:結果育出了不少冠軍鴿,國家賽王牌和準國家賽冠軍。其中最傑出的一羽曾於去年的奧爾良國家賽中獲得佳績。這是一項相當艱困難飛的公開大賽:這回選手鴿都在運輸鴿籠中被關了四天才被釋放出來,跟著於返航時又遇上強勁的逆風。我區出鴿3,000羽,我舍占了113羽;前11名都由它們囊括,同時,我舍總共有36羽鴿子入賞前75名。
我目前擁有好幾羽極優的種鴿。
我該利用怎樣的方法以將它們的優質保持下來?
若我們要將傑出的遺傳材料保留下來,
唯一的途徑就是極近親繁殖。
這就是父配女,母配子,且連續重做兩世代。
但是表親間的近親配對卻不足以將目標優質遺傳因數保留下來。
該注意好一些重要的事情:
近親繁殖於另一方面也會將極劣的遺傳因數加以濃縮和保留下來的。
稟性,夠不夠聰明和方向感這類特質是經數百種遺傳因數一起作用下的組合表現。
不管是近親或雜交也好,
對它們都不會生負面的影響。一代接一代下來,
子代的這些特質都會相當穩定----其標準值約等於基礎父母種鴿的平均。
因此,假若一羽種鴿它不但擁有這些特質,
且同時能夠很確定地將它們遺傳給其子代,
那它就允稱是很優秀的超級種鴿。
當子代不但擁有這些優質且本身也有很好的活力時,它將是一羽高級賽鴿。
鴿子的活力和易否進入作戰巔峰狀態這兩種的特質卻有著很突異的遺傳。
這些特質只被很有限數目的的遺傳因數在控制著,
這也讓我們明白到甚父母鴿跟其子裔在這方面的表現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個時候,近親繁殖可能會生很大的負面效應。不過,
雜交卻可生很明顯的可見效果,往往,
用兩羽活力頗有問題的異系極近親鴿進行雜交時,
結果卻可以生超級選手鴿。
有些超級賽鴿之所以超卓,是因它們活力充沛和易於進入巔峰狀態。
但是,欲將它們這些優質遺傳給子代卻會遇到困難。
不過,也另外有一些鴿子是因它們很聰明和具備一些傑出的特質而讓自己成冠軍。
這類鴿子的卓越特質和聰明較容易遺傳給它的子代。
這個結論就是我所抱有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如今,你該明白,一羽優秀鴿子之所以稱得上優秀,
是因它們有這兩類優質中的一或兩種----這兩者之間是很不一樣的,
其一受控於有限的遺傳因數,
而另一種則受控於數目相當多的遺傳因數的組合效應。
如今,我們該做的事情就是要研究和試圖去瞭解鴿子的各種特質。
當你做到馬上就可以將其中的差異辨別出來時,
就可以靈活地運用我上文所介紹過的那個觀念。
這將是一條要走很長的路,但最後你終於可以成一個專家,
曉得鴿子間繁殖效能的差異,
曉得該如何來配對鴿子才能將它們的優質保留下來。